第八卷 第六百一十四章 事有必为(2/3)
“反正我这辈子是不想出国定居的。老死家乡啰!”
李毅递了根烟过去,说道:“请水泉书记过来,是有一桩事情,想先跟你通个气。”
赵水泉脸色一正,说:“是不是昨天发生在北羌县的事情?”
李毅道:“正是。”
赵水泉说:“那帮人太坏了!一定要严惩!”
李毅道:“顾青等人,肯定是难逃法律制裁的,问题是,其中还牵涉到了市委里的若干同志。”
赵水泉嗯了一声,说:“案,总不开几个要紧人物的参与,不然,下面的人也就成不了大气候。”
李毅道:“当官的,按理说都是聪明人,怎么就看不透这两个字呢?,只要一腐,也就离败不远了!”
赵水泉深有感触的说道:“何尝不是如此?说到底,人民才是国之根本所系,民不富,国何来强大?像清政府那样庞大的政府,之所以速朽,除了闭关锁国之外,跟盛行、民不聊生不无关系!廉洁奉公、正大光明,这八个字,要是哪个朝代自上而下都做到了,这国家就没有速亡的道理。”
李毅笑道:“水泉书记对历史也颇有研究啊!”
赵水泉道:“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替之道。为官者,就应该多读几本历史书。我不过是闲暇之余,偶尔翻翻前人典籍罢了,不求甚解。”
李毅道:“难得水泉书记如此酷爱习,有一件事,我倒想和你谈谈了。”
赵水泉笑了:“要是找我谈问上的深奥问题,那你就找错对象了。”
李毅道:“不是术上的探讨,是跟我市的建设有关。”
赵水泉摆手道:“那更是找错人了,我管管纪律工作还在行,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我是门外汉。”
李毅道:“水泉书记过谦了。”略一沉吟,缓缓说道:“这次出国,我最大的感受,除了米国硅谷高速发展的经济之外,我更想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明建设。一个城市,首先得有它深厚的化底蕴,有一种良好的化习的氛围,有一个优良的化发展的环境,这才是维持一个城市远发展的硬道理。”
赵水泉微微呀了一声,显然,听到李毅这番话,他多少有些意外,说:“我虽然一直在纪检战线上工作,但也见识过了不少厅局级干部,就算是省部级高官,也接触过不少,大家开口闭口谈的,全都是gd,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把发展经济当成为官一方的第一要务。从来没听人说过你这样的话。你刚来时,也跟他们一样,开口闭口,只谈经济仕途啊!”
李毅道:“为官的,不谈经济不行啊,国富民强,终究是首要任务。但我觉得,抓抓精神明建设,更有利于经济的足发展,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如果人人都知书识礼,才识卓见,想不和谐都难吧?想不富有都难吧?”
赵水泉道:“那你的意思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要抓抓教育方面的工作了?”
李毅道:“不仅是抓教育方面的工作,更要让咱们绵州,变成一座明之城、卫生之城、礼仪之城、书香之城。”
赵水泉沉吟道:“我明白了。这次搞高新区,咱们市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如果真能像你说的,提高全民的综合化素养,那将来就不愁没有人才了。”
李毅道:“我想发展城市的化,目的就是为了留住即将招进来的那批人才。对那群有知识有化的人才,我们要靠什么去留住他们?我想,就算咱们给他们再好的物质条件,如果这里是一片化沙漠,只怕他们也不能久留下来。”
赵水泉道:“这倒是真的。我也去过很多城市,的确深有体会,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深厚的人底蕴,我就觉得待不下去。尤其是到岭南省的某些城市,想找个报刊亭或是书店都没有,想找地方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