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卷 第三十三章 最后一课(2/3)

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在那样的时候,他坚持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什么呢?因为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曾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李毅的声音变得沉重起来:“我们习外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外国给洋人打工!而是为了更好的富国治国!”

“当然,辜鸿铭也是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的浪漫派,一个用辫子来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的独裁者。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以治国,以报国的那腔深深的民族忧患之情,是值得我们习的。”

李毅铿锵有力的普通话,回荡在教室里。

“我举了辜鸿铭这个例子,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习外语固然重要,但习母语,习国,比习一切外语,更为重要。”

“在座的家中,有不少是教师,就算不是教师,想必也还记得我们中课里,有一篇都德写的《最后一课》。”

有不少家都说:“记得!我最喜欢这篇课了。”

李毅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是的。这篇课,我也记得。”艾伦说:“我也习过这篇章。”

李毅说道:“这篇章,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我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期选入我国的中语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我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华夏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华夏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自己的语言!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爱国符号。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孩子们从小都被禁止用母语交流,那么,你能期待他大之后,能为祖国做出什么任何有意义的贡献吗?”

“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年轻的女老师,完全不知如何招架了,她委屈的流下了眼泪。

李毅说:“我之所以讲这么多,并不是说这所幼儿园的办方式有多么离谱,时代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在改变,或许,你们这种办方式,迎合了相当一部分家急于把孩子送到国个深造和发展的愿望,但是,我真诚的希望,你们在具体的教实践中,能真正做到中英结合,以中为本,以中为先。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外国语言和化的重要性。”

“谁在捣乱!”一个严厉的声音传了过来。

“校。”女老师说道:“是一位家……”

校背负着双手,大步走进来,厚厚的眼镜片,往站着的李毅身上一扫,板着脸说:“我都知道了!这位先生,如果你觉得我们校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你的孩子,那你可以带着你的孩子离开!这里是校,请你不要在这里发表一些狂妄的言论,影响我校的声誉!”

李毅耸耸肩:“真是稀奇,校居然会说普通话呢!”

教室里爆发出大笑声。

校气得牙齿打战,右手指着李毅,左手仍然背在身后:“你是哪个的家?你的孩子,从现在起,被开除了!我们校,不接收这样的孩子!”

李毅冷笑道:“我也正有此意!这样的校,培养不出我想要的孩子!李浩然、李阳,两个孩子,从现在起,不再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