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八章 撤军(3/4)

漠南骑兵组成的军队,咋能打出那么虎的仗嘛。

会战中一万骑也围不住五千骑,更何况双方不可能打会战,人家科尔沁部又不傻,明摆着兵力劣势,还留下来打会战?

实际上就是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一万三千匹骡马,在初次遭遇后分散成各种规模的小部队,在科尔沁南部草原的沼泽地边缘跑来跑去。

进沼泽、钻林子、蹿戈壁,一直打到双方既看不见敌人也找不到部下,整个大兵团我撵着你、他追着我,纠缠翻滚着一路奔入科尔沁腹地。

只是额璘臣的兵多,能腾出手来截断通往兴安岭战场的交通要道,见没有敌军大部向那个方向逃窜,估摸着是自己赢了。

就给刘狮子发去一封战报。

在这一点上,鄂尔多斯的额璘臣、科尔沁的巴达礼,在战役中的想法其实都一样。

俩人都没把自己当成元帅府或歹青帝国的直系部下,都想尽量保存实力,不愿靠近己方主力兵团。

额璘臣不愿意在刘承宗身边,巴达礼也不愿带兵到黄台吉身边。

所以俩人有了借口,心照不宣地带兵往科尔沁跑。

没别的原因,俩人都知道自己的部下几斤几两,他们的兵力,在元帅府和歹青主力交兵的战场上,一个回合就得被打残。

额璘臣不愿意把漠南蒙古兵血肉都糊在刘承宗的王座上,巴达礼一样不愿将科尔沁部镶死在歹青的地基上。

同时两边还都有自己的短板。

额璘臣对部下没有强约束,他手下这帮人手八九百人的‘万户大贵族’,别看都是泥腿子出身,但一个赛着一个桀骜,人家从征就是来抢劫的,根本不听他的什么大战略。

巴达礼那边的科尔沁贵族,则本来也对崇德皇帝免去汗号、大量征兵不满,有几个刺头在遇敌的第一时间,就带着部众回家了。

随后引发更大规模的溃逃。

就跟有时候明军将领被迫出战的状态差不多,都是内部思想未能统一便赶鸭子上架,崩溃只欠一个借口。

相较于额璘臣在战报中的全歼敌军,巴达礼给黄台吉发去的战报要更乖得多。

人家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崇德皇帝,咱的援军部队叫人击溃了,漫山遍野乌泱泱的都是敌人,根本没法打,只能诱敌深入,把他们引入科尔沁草原,赶紧来支援吧!

黄台吉看见战报,人都快疯了。

科尔沁部,可以说努尔哈赤、黄台吉,两代后金汗使用联姻、结盟手段,瓦解吞并的头号大敌。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科尔沁就是东北唯一一个有能力与后金国争雄的强大联盟。

它之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完全是爱新家族十余年如一日的政治手段,不断将之分化、吸纳的结果。

就在去年,科尔沁还爆发了一场由少壮派贵族主导的内讧,杀了拒绝后金征兵的科尔沁右翼七台吉部首领噶尔珠赛特尔,象征科尔沁作为独立政权的传统贵族势力已被剥夺殆尽。

直至今年,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大吞并终于落入尾声,悉心培育的种子终于长成大树,果实可任由歹青帝国采摘。

还未来得及品尝,元帅府的蒙古兵团就先冲进科尔沁草原。

这黄台吉哪儿受得了啊!

他必须救援科尔沁。

宁可冒着被刘承宗追击的风险,冒险分兵,以多尔衮率五千骑殿后,自己亲率主力火急火燎驰援科尔沁。

结果科尔沁没啥事,反倒是后面的奈曼、敖汉诸部遇袭,气得黄台吉写信责怪多尔衮。

多尔衮也冤。

他得到的命令是殿后,又不是跟刘承宗拼刀子。

当然要黄台吉跑到哪儿,他就带兵跟到哪儿,只要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