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都是混蛋(下)(2/3)
两百年才能见到成效,打压旧有的世家大族是最有效的减少剥削手段,而新兴的凉州军新贵们数量很少,不足以影响一个王朝的崛起,等到他们数量增加了,影响到了帝国的兴盛时,工商业也初见成效,大量农民由土地转移到工商业当中,或是转而开拓海外蛮荒土地,地主富户就算想高佃租也难了,道理很简单,有其他赚钱门路时,谁愿意去做屁啥捞不到的佃户?>
打压旧有富户地主,不仅能给工商业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有利时间,更因为百姓负担轻了,兜里有钱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毕竟连温饱都无法满足,谁还会想着消费改善生活?>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董虎都没有理由不打压旧有家族,偏偏荀彧代表了旧有家族的利益……>
董虎在拿出招纳条件时,他就不可察的对荀彧进行了试探,礼部主要的功能是文化教育方面,若非掌握了官员入仕的途径,礼部也就没有了多少话语权。>
礼部侍郎进一步就是礼部尚书,一旦成了礼部尚书,最少会成为内阁阁老。>
依照董虎的官制改革,内阁人数不定,但六部尚书一定是内阁当中一员,至于内阁首辅则由内阁、皇帝、皇族联合会三方推荐,荐举的范围就是礼部、吏部、户部尚书,继而由天下各太守进行投票选出。>
为了避免内阁首辅私任亲信,或是官官相护什么的,董虎这才将皇帝、皇族加入了“荐举人”当中,而内阁首辅必须要求拥有相当的威望、治理能力,工部、刑部、兵部参与治理地方的事务较少,除非皇族、各郡太守对上三部尚书的争议较大,或者说上三部尚书的威望不足以让各郡太守听话,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天下,内阁首辅的人选才会考虑“工刑兵”下三部尚书。>
董虎甘愿放弃皇帝权利,目的是中原能够健康发展,不是为了养出一群酒囊饭袋的蠹虫大臣,尽管他很清楚,无论他的初衷如何,日后也一定会出现一些混账透顶的家伙掌握权柄,但他不能不考虑制度上的问题。>
依照董虎对官制的改革,荀彧是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未来的首辅,事实上这却是个陷阱,一旦内阁首辅阎忠退位,第二任内阁首辅肯定是贾诩,这已经是内阁六部不公开的秘密,至于贾诩之后……依照凉州军一系霸占的内阁六部实权情况,以及各郡国太守成分来看,第三任内阁首辅也一定是凉州军一系!>
凉州军一系文武官吏占据了绝对权利,人多的排挤人少的,荀彧根本就没有上位的可能,除非董虎的直接介入,但这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荀彧必须与旧有家族彻底割裂,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董虎对这个时代的名门望族没有多少信心,他与老好人蔡邕相交了十余年,亦师亦友,可蔡邕一直不满他对待世家大族的态度;除了蔡邕之外,还有崔均、田丰、审配、沮授等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顶级谋士,但在对待“世家大族”的问题上始终与董虎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
有些矛盾不是短时间里能够消除的,只能用时间慢慢消除,或者荀彧、崔均、田丰、审配、沮授等人能够真正认清现实,彻底抛弃旧有的世家大族,转而投入新兴的勋贵行列,他们才有可能完全被董虎接纳、信任。>
任何时代都会有影响力巨大的家族,董虎心下很清楚这一点,然而汉朝旧有世家大族数量太多了,已经到了不得不清除的地步,尤其是他们根本不认可寒门出身凉州军一系!>
相比董虎的出身,曹操不知比他高贵了多少,可那又如何?不还是有无数家族默许了司马家族篡魏?>
若曹操不算的话,那么李唐王朝呢?五门七望大族又何曾看得起李唐家族?>
反正董虎是不相信世家大族能真正低头臣服,他们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