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暴行与授田(3/5)
。”
李行中看着湖水,感慨道。
“三弟,你父母妻子都来了杭州,回去做甚?”
郑思明慢慢饮酒,一双眼睛明亮:“义军兵马众多,外面强敌环伺,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回去?等抗清大业一了,衣锦还乡,才不枉活了一场。”
胡双奇摇头笑道:“郑大郎,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一板一眼了!”
余姚六君子,众人都以王和垚马首是瞻,郑思明精明强干,稳重冷静,则是王和垚左膀右臂。
“大哥说的没错。”
王和垚喝了一口热茶,接上话来。
“我军不到万人,半数都是新兵或降兵,军心未稳,所占不过杭嘉湖等六府。如今要图存图强,还需做许多事情,不能懈怠。”
“老五,我军攻克满城,占了杭州府,光是满城旗兵名下的田地就有一万五千顷,至少可产稻米两百万石。还有各种豆类的收成,并未计算在内。”
郑思明道:“满城还有十几万两银子,可继续募兵,等兵强马壮,便可北伐。”
“两百万石!”
胡双奇手一抖,杯中酒水都洒了出来。
如果加上杭州府治下各地的赋税,恐怕能养五万甚至是十万战兵吧。
以往他对王和垚不落草大岚山耿耿于怀,如今看来,王和垚借鸡生蛋,隐忍待机,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钱粮,就能招兵买马,早日打出去!南京、北京,紫禁城,必不虚一行!”
李行中端着酒杯,心头振奋。
浙江周围,福建江西都有战事,难民源源不断。有了钱粮,就有了募兵的资本。
“一万五千顷……两百万石……”
王和垚心里默默盘算了起来。
杭嘉湖产粮要地,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优势了。
“诸位兄弟,我意向军中的将士授田,有如隋唐时的府兵,但待遇更优厚,兵器铠甲也不需兵卒自备。你们觉得如何?”
王和垚靠着身后的柳树,轻声说道。
农隙训练,战时从军,兵农合一。
这样一来,兵卒退役后,有一份丰厚的保障,官府也无需承担高额的饷银负担。
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提高军人的政治地位,犹如后世的义务征兵制,军队的素质与战斗力便都有了保障。
“府兵……”
王和垚的提议,让郑思明、胡双奇等人都是眼前一亮。
很快,郑思明反应过来。
“府兵制的根本在于均田,旗人圈地足够养兵授田。募兵之弊,兵卒只为饷银,而均田授田,则为征兵,将士无后顾之忧,军心可用。此议妙矣!”
相对于军中二两银子的饷银,士卒只能勉强维持一家所用。有了授田,与之相比,授田所得远远大于饷银,士卒生计有了保障,军心可用。
“老五,授田令一出,军心立定!”
李行中接着道,声音高了许多:“满清入关,数十万绿营兵为其驱驰,最终夺了中原万里江山。他们凭什么,还不是丰厚的饷银。若是有了授田,饷银不值一提!妙计!”
胡双奇连连点头:“军中兵卒都是浙江良家子,大多人前来从军,奔的就是饷银。但若要将士舍生忘死,还需解决其后顾之忧。将军授田之策,完全可以一试。”
王和垚轻轻点了点头。
郑思明李行中,包括胡双奇,虽然都是富贵乡绅子弟,但都来自于民间,普通士卒要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
“我军如今士卒,都是招募而来,所谓当兵吃粮,谁给饷银,便会为谁效力,没有忠诚一说。”
王和垚目光投向夜空,悠悠说道。
“义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