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学问(3/4)
么面对院长,久而久之,更大的可能是我跟他说话时会把背稍低一些,而她呢,则习惯性的仰起脑袋,这是同一种心理的不同呈现,也是处理。”>
“这就是我理解的体验生活,行为很重要,但最核心的是其思想,我们体验生活的目的,其实就是摸透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支撑行为的核心要素,所谓的体验,最终目的是接近乃至于趋同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其他的,包括行为模仿,不过是辅助手段,旨在通过行为引导形成达成最终目的。”>
等到了演觉民的邹建,他视线瞅了一圈,才不大确定地道:“我,我不赞同徐队的说法,我觉得还是兰.....”>
朱旭和蓝田野同时蹬了过去,邹建的话,也戛然而止。>
饭桌周围一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静静思考着徐容这番理论,两位老人的反应,无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徐容看着两位老爷子,心道还没说正事儿呢。>
过了几秒钟,朱旭扭过头,诧异地望着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还没吃饱.....”>
“哈哈哈。”>
吃过饭,徐容回到房间,并没有午睡,而是拿出了手机,检查费了莫大心力取得的“成果”。>
他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打开手机的第一张照片,放大了,缓缓执笔写下:>
我有个主张:演员创造角色从什么时候开始?>
不是在你接到剧本和角色时,应该是从决心当演员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在心中酝酿种种人物创造的愿望和积蓄,也许还没有这样一个剧本和人物,但你心中总在琢磨这样那样的人物形象。>
我从来未演过冯乐山,但记忆中,从年轻刚演戏起,几十年来和同行议论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包括冯乐山。>
徐容写到这,不由愣了下,因为蓝田野老爷子的这段话,和他一直坚持的“保持内在的持续活跃”不谋而合,而且相比之下,他选择的方法更加激进一些。>
他笑了下,继续记录:>
曹禺在剧本中是这样描述他(冯乐山)的:>
冯乐山年约五十六七.....>
抄完这一段,徐容微微有些蛋疼,因为光是老院长写在剧本中的原话,蓝田野老爷子就记录了两页。>
不过没事儿,还有四页,肯定还有“活”,他再次划拉了一页,写道:>
这是曹禺从他丰厚的生活经历中,经过蒸腾、提炼而形成的冯乐山,谁演冯乐山,都要仔细品味曹禺这番点拨,但每个演员的生活经历、创造观念、自身条件都各有不同,演员要塑造处“我的这一个”冯乐山。>
.....>
我继续搜索自己心中这类人物的积存,又不断寻找一些新的材料,包括图片资料,这个人的“表”是什么样子?.....冯乐山是当地最有影响和声望的名士,又是风雅的文坛领袖,能说他没文化吗?>
他到处题诗、留字、品文、评画,当然这无节制的自我膨胀加上周围的奉承,那个时代,有些“名士”就是这样造出来的,“是真名士自风流”,我开始给自己的角色这样定位。>
.....>
名士,在那个时代意味着地位、权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次划了一张照片,徐容握着笔的手紧了紧,因为这张有点模糊,看不清。>
拍摄的时候太紧急了,尽管拍的时候他尽可能的保持清晰,但是难保最终按下快门那一刻手抖。>
“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