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七十四章 和谈(4/5)

的亲爹魏国谈判,却不愿意出门,也就是说如果要停战,请高丽和大魏派人进论山城面谈。

仔细想想,他能提出这个要求也合理,一是因为战场主动权现在毕竟握在倭国手里,二是因为在倭国诸侯们请客吃饭当场翻脸把人砍了发生过很多次,是个人都得担心一下魏国是不是也想玩这一套,他要是死了前线就真乱了,到时候几十个诸侯的军队估计一瞬间就要变成流动的匪寇。

信送到魏军大营,黎盛和芮鸿煊坐在两侧,看着那封信都沉默不语,一个是没想到随口提出的计划,芮鸿煊还真能把高丽和倭国忽悠得坐下来谈,另一个是同样有些茫然,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织田信虎居然连门都不敢出,要谈只能高丽和大魏派人过去。

“现在怎么办?”芮鸿煊问,“谁去?”

黎盛没说话,只是抬头幽幽地看着他。

这一眼立即把芮鸿煊看急了,他不顾读书人的风度,站起来就用一口嘉兴话开骂,大概意思就是我是来给你当师爷的不是来送命的,而黎盛挨了骂也没说话,只是看着芮鸿煊,一直看着。

最后反倒是芮鸿煊颓然地坐回了原地。

“会死的,”他说,“到时候高丽来的人和倭军一碰头,不就露馅了?倭军要是知道你准备把他们当猴子耍,第一反应就是把我和高丽的使臣砍死。”

“不用高丽的人,”黎盛回答,“你自己去。”

“你让我一个人去数万倭寇在的论山城?”

“对。”

“不去,我要回钱塘,老子不做你师爷了还不行么?”

“你不去我就先砍死你。”

要换了其他人,估计芮鸿煊还敢嘴硬上两句,毕竟他只是个师爷,哪儿有逼着师爷去送命的道理?到时候名声在江南可就彻底臭了,可在他面前的是黎盛,这个除了打倭寇比较顺手外看人从来都用下巴的人是真的会拔刀子的,到时候以不遵军令的由头把他给砍了,名声再臭又还能臭到哪儿去?

成功忽悠了一遍高丽君臣和倭国主帅的芮鸿煊再一次出发了,他出发时锦江防线两侧的魏军和倭军默契地停手,保宁那边黎盛也只围不攻,谈判的诚意表现得很足,倭军见到这幅模样,自然也给足了面子,织田信虎亲自派兵把芮鸿煊迎过了锦江,一路护送到了论山城下。

不知道是不是想给大魏使臣一个下马威,顺便显显威风的原因,织田信虎特意组织了大批军队,在论山城外十里列阵,安排了许多提着大刀的精悍士卒守卫在两旁,一眼看去刀枪如林,任何人看到这一幕,怕是都要变一变脸色。

然而芮鸿煊没有,换句话说,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也害怕黎盛那样的兵痞,但归根究底,他是个魏人,而且是亲眼见过黎盛把无数倭寇吊起来打的魏人。

所以当芮鸿煊骑着马,刚刚踏入论山城门时,尽管倭军队列突然变动,一拥而上,把他围得严严实实,然而这个在黎盛面前不敢说个不字的大魏读书人,在这无数握着武器的倭寇前,他依然面不改色,镇定自若地下马,走向了那个极为矮小的倭人。

“阁下在白刃之中颜色不变,如此胆色,倭国内也未曾见识。”

翻译将织田信虎的话原原本本地说给了芮鸿煊听,面对这种带着些示好意味的马屁,芮鸿煊却只是微微一笑,说道:

“听说倭国崇唐,你们没听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进犯,他单人匹马闯进敌阵,也丝毫无畏,如今我又怎么会害怕你们呢?”

所谓郭令公,就是郭子仪,曾让安禄山兵败之后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不世出之名将--这么看起来,芮鸿煊一个连科举都考不中的读书人,就敢把自己比作这种大人物,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无论他之前有多么抗拒多么恐惧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