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1章:玉米消息(1/3)

在陕西一时间有三件事在百姓们餐前饭后被谈论得最火爆。

一是最大规模的边军谋逆,神一元和高应登能带三千正规军破新安边营和宁塞营,谋杀陈三槐,攻克柳树涧营,他们的出身可谓骇人,手段可谓通天,让所有明帝国的人都怀疑起边军的忠诚来。

二是饱食城击溃绞杀流贼最活跃的洪承畴和曹文诏,虽然说他们现在依赖半兵半匪的手段强行恢复部分元气,并且用更加残忍的手段对付流贼,将剿匪进行得愈演愈烈,貌似丝毫没有伤筋动骨,但明眼人都知道那一站已经将精锐赔光,军魂损失殆尽,想要再争锋恐怕很难。

三是袁崇焕因叛国罪被凌迟处死。

这三件事,全都是动荡国本的祸事。前两者勿需提,朝廷官兵一败涂地,让本就匮乏精兵名将的帝国雪上加霜,更是在短暂时间内腾不出手来扼制流贼,结果他们犹如沙漠中的雨季荒草,事业顿时蓬勃发展起来,尤其受神家兄弟刺激,很多已经被招抚的纷纷复叛。

洪承畴的高压式平叛弊端显现无遗,原先凭借着洪兵和关宁铁骑的威慑,他很是凶悍清理过很多投降的家伙,手段当然不会温文尔雅彰显大明帝国胸襟气度,而是只能用四字形容——粗鲁暴戾。一旦洪承畴兵败失势,旧恨余孽纷纷鼓噪,登时从陕西到甘肃、山西,登时失控。

时间已经将近崇祯四年的年关,想来崇祯展望未来时必然只能看到前途满是灰败,千古一帝的梦想何其渺茫。

而袁崇焕之死,在这等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则是轩然大波。

凌迟,菜市口刽子手剁碎其尸骸,何其震怖!

所谓泛天下最有修养的京城百姓,听闻崇祯帝将袁督师定罪为叛国后,就纷纷买肉啖食!

何等可笑?可悲?可恨!

袁崇焕固然政治智商为零,可谓腐儒书生误国的典范,但虽然能力不足,而一腔报国拳拳意气何其慷慨壮烈?这样的人能以何等罪责处死,也不能是叛国啊。他还是崇祯帝信赖的大将,是关宁之战中的英雄,这样一面旗帜树起来便极难,而其轰然倒塌时,更是何其悲哀!

袁崇焕纵然有书生不熟悉业务导致误国的成分,还有政治智商低的性格弱点,在老谋深算的枭雄皇太极面前比较稚嫩,但他是缔造宁锦防线的孙承宗的弟子,是明朝唯一没有被八旗铁骑真正击败的关宁铁骑的练就者,是辽东无数戍边将领的督师。

这样一个人,其影响力几何?正是去年京城被围攻时,祖大寿听闻袁督师被下狱,根本没管皇帝和一群大臣的死活,直接拨马就要回老家,还要皇帝耍权术才能诱骗回来解围。由此可见,在关宁铁骑中袁崇焕那无双的威望。

这样一个人,却被以凌迟这般酷刑,以叛国这般污名处死!简直是自掘坟墓,朝廷将彻底丧失宁锦防线,并且边疆局势将愈加恶化,更可怕的是袁崇焕的下场让更多关注的人看到,想要做事要负担的风险何其大!一位拥有尚方宝剑,受崇祯全心信赖的人尚且如此!

从此以后,边疆的汉奸将更加猖獗,因为投奔女真有赏,战败归国枭首,这样很多人都必将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种隐形的灾祸并没有被很多人看到,但确确实实在极大影响着后来历史。

但这些事情在九州激荡起无尽风云时,陈洛却正戴着滑稽的皮毡帽在田间与一群农民谈论农活。

士农工商,农仅仅排在号称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士阶层后面,是因为关系到民生的吃饭问题,那就是国本和国运的大事件。

“土豆的秋季收成还算满意吧?”陈洛很是惬意地笑笑,因为土豆是种耐寒耐旱的作物,非常适合陕西贫瘠的黄土高原,在这一季度的收成完全超越原本粟米的四倍!很显然仅凭这一茬的收成,养活饱食城度过隆冬就没有问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